
(十三) 13. 找藥劑師問藥( 十三之十二 )
找藥劑師問藥(十三之十二) 鑑別藥劑常識拾粹 藥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洪 文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又說眼眉一雛,計上心來,足無眼不能見,目遇景而成色,這些都是形容眼睛是人體精密組織,容易受到感染或傷害。所以使用眼藥時應將 之保持無菌狀態,減少剌激眼睛,也不可分裝,眼藥開封后,患者一個月內未使用完,不可再用,最好棄掉。 有些眼藥水折封后必須冷藏,然一般眼藥水必須存放於蔭冷而不受日光透射, 預防潮濕,兒童碰觸不到的地方。不論用完或有剩餘,變色或沉澱的眼藥水,避免污染,應即丟棄。 隱形眼鏡不可黏貼眼瞳超越八小時。點滴眼藥前應先取下隱形眼鏡,以防眼藥 沉澱於隱形眼鏡上,傷害眼睛。使用眼藥膏後,眼睛閉上三至五分鐘,稍微轉動眼球,不必揉搓,多餘藥膏用衛生紙或棉棒拭掉。 為避免眼藥水經由鼻淚管流入喉嚨,其用法是點一滴眼藥水後,輕微閉眼三分 鐘,同時以手輕壓眼內角鼻淚管開口地方,就能阻止流進喉嚨。 類固醇 (STEROID) 眼藥旨在快速控制眼睛發炎和減少其纖維化,是局部使用 於眼睛,藥量循环全身有限,所以比較不會引發全身性的副作用。若局部點滴眼藥水 或注射中度類固醇,或長期口服類固醇超過四星期,有可能產生類固醇性青光眼的後 遺症。 有青光眼病史、糖尿病、風濕關節炎、深度近視都屬青光眼偏發族群,除非經 醫生診斷有必要使用此種類固醇例外,盡量避免長期使用,以免突然引發急性青光眼 。使用類固醇眼藥水必須特別注意眼壓變化,其升高時,應即停止使用,並以降血壓 藥品治療。若長期使用,必須定期往眼科問診,由醫生測量眼壓。 外用藥膏種類繁多,舉不勝舉,眼用、耳用、皮膚用、鼻用、沒有一種皮膚用 藥膏適合大量或長期使用。雖是外用藥膏也有可能被吸進入體內,引起副作用。應由 醫生視病況決定用藥,最為安全。由於開封藥膏存放過久,引起氧化,潮濕,炎熱作 用,而變質,變色,最好莫再使用,未開封藥膏一般在未過期失效期限內使用,不會 發生問題。 一些外用藥膏不適合在皮膚用力摩擦,也不會增加藥效。若用力擦厚藥膏,或 可增加吸收量,塗厚皮膚藥膏不會加強效果,適量即止。有些外用藥劑只許局部塗抹,不可大面積使用。否則會增加藥品副作用漫延全身的機率。 藥膏分為二種:水性藥膏,油性藥膏。水性容易滲透皮膚,無油膩感,輕快清爽;油性不溶於水,比較不易洗去,封閉效力好,持久性佳,患者皮膚乾燥選用油性藥膏,天氣濕熱則用水性。 不可大面積使用藥膏,會增加全身藥品副作用機率。皮膚要先塗抹水性藥膏, 後再塗油性藥膏,蓋油性藥膏會將皮膚封閉因素,水性藥膏就不易滲透。 選擇水性 或油性藥膏端視皮膚性質與氣候而定,因時制宜。 耳得之而為聲,但耳不能二聽,是人體聽覺敏感器官,居五官之道。以耳目察 心是小人,以心察耳目是君子,所以耳覺的官能非常灵敏,舉直錯枉是耳,聞軟心活亦耳,故理髮師告誡不可常常用耳挖子掏耳朵內的渣滓,會越掏越多,久會傷害聽覺系統。 小孩外耳道要特別小心保護,其構造與成人不同,若使用耳滴劑時,成人與小孩耳朵拉向相反。成人往後上方拉滴,小孩往後下方輕拉,然後滴劑,或回診請問醫生,比較安全。

(十三) 11. 找藥劑師問藥(十三之十)
找藥劑師問藥(十三之十) 鑑別藥劑常識拾粹 藥 咳嗽有痰不可服止咳劑,服用阿斯匹林不能喝酒 洪 文 阿斯匹林ASPIRIN可以防止血栓,其低劑量具有抑制血小板凝固功能,長期 服用可以預防中風。但其副作用亦多,可能因受傷血流不止、容易淤血、血尿、糞黑的現象、阿斯匹林會剌激胃腸,引起胃腸不適,消化性潰瘍。 服高劑量阿斯匹林有抗發炎效果,低劑量阿斯匹林具有止痛,退燒作用。單服 阿斯匹靈治療頭痛不一定有效,視病人個人頭痛原因而定,真正頭痛有一定治療方法 ,最好看醫求治。 正在服阿斯匹林患者如需手術或拔牙,必須事先停藥十天,以避免手術進行時 大量出血,因為阿斯匹林是抑制血小板凝固,有引起出血的風險。 服用阿斯匹林不能喝酒,容易造成胃腸出血,傷及肝臟,也會抑制前列腺素合 成。其與腎臟動脈擴張息息相關,腎臟缺乏血流通,導致腎臟功能反應不良。 長期服用阿斯匹林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降低。服藥期間如有發現不名原因的凝血、血尿、糞黑現象應立即就醫,不可拖誤。 如果頭痛服藥一天,症狀消除就不要繼續服藥。若服藥無效,伴隨而至是噁心 ,嘔吐,症狀改變,也必須立刻就醫。 手術後打止痛針需視手術不同而互異,止痛藥使病人平靜,不會不利傷口復原 。提早下床活動筋骨,加速傷口復原,減少血栓機率。手術後自控式止痛是供給嗎啡 類的藥品治療。 服用止痛劑一般只用二至三天便停止,服用消炎性止痛藥其副作用是胃腸不適 ;服嗎啡類劑,其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便秘。 止痛劑具有止痛及退燒效用。如果同時發燒、頭痛、經痛、不必增加止痛劑量 ,一旦加倍劑量反會引起更多副作用。 凡口溫38OC以上為發燒,不同體溫測量,方式會因不同因素而各不相同,其 正常測出範圍;腋溫36.0O C – 37.9OC為正常,38.0OC以上為發燒;耳溫35.7OC- 37.5OC為正常,37.6OC為發燒;口溫 35.7OC- 37.9OC為正常,38OC為發燒;肛溫36.0OC- 37.9OC為正常,38.0OC為發燒。 一般人在每一天中體溫都會變化,早晨體溫最低,傍晚最高。一日有二次變更 。如水波高低交替。輕微發燒不需要服退燒藥。我的常川醫生林前院長勸導先補充水 份,多休息,棄掉過多衣物,觀察患者活動力,眼神,如有非常倦怠的現象,就應就 醫。 因為高燒,腦炎或腦膜炎引起抽筋,久而引致大腦缺乏氧氣,就會傷害大腦, 如高燒不退,又有同時抽筋,頸部僵硬現象,須儘快就醫,因為大腦細胞基本成份蛋 白質會在攝氏四十二度以上逐漸被破壞。 咳嗽有痰不可服止咳劑,應多喝水,幫助痰排出體外。因為止咳劑抑制咳嗽反 應,痰不易排出。 治療喉痛噴劑和吸入劑基本完全不同。喉嚨痛噴劑直接噴在口啌,咽喉表面傷 口或發炎部位。吸入劑吸入肺部,支氣管上,藥效發生時間較慢。 暈車藥千萬不可同時併用感冒藥,因為感冒藥成分和暈車藥成分相似,併服造 成劑量超過而產生副作用,常變為藥毒素,小心防護。 服用暈車藥前後絕對不可喝酒,預防嗜睡、倦怠、 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酒 精亦會剌激此類副作用。…

(十三) 10. 找藥劑師問藥( 十三之九 )
找藥劑師問藥(十三之九) 鑑別藥劑常識拾粹 藥 衣錦食鮮,非所以延年;服粗餐糲,聊可以卒歲 洪 文 老人不宜美食無使饜,饜則不能受反拆其壽。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 食其時萬化安。老人飲食適時適量,生機便能平安康泰。 一般老人都是身衰體弱,目不明,耳不聰,必須多吸取清爽空氣,多欣賞自然 美景使人筋骨輕鬆,幫助身體健康。 高齡的人通常早睡早起,服藥時段亦須妥善安排,若一天吃藥四次,每次服藥 間隔四小時至六小時吃一次藥,以後每天依照固定時間服藥,就可穩定藥效,不要隨 意更改。 養生之道先須注重飲食之宜忌,主要靠水與五谷為生而延年益壽,然脾胃是保 健養生之本。須知久視有傷血液,久臥有傷節氣、久坐有傷肌肉、久站有傷骨骼、久 走有傷筋節、這些老人都不可持續太久時間,以免影響健康。 老人家飲食應先感飢餓而食,但食不宜過飽;初感口渴而飲,飲量不宜過多, 不可一味強求。不可承受過量滋補食品,經常吃淡菜粗飯的人,可以養壽。小心防治 疾病也可長壽,切不自持身體健壯,偶會突然死暴。不要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益於健康。 無法順利吞服藥品,若老人吞嚥能力差,可以將膠囊或藥片打開服用,但須注 意膠囊劑型是否適合打開,或由醫生決定,以免影響藥效。 長輩服用心臟藥是否允許剝半吞吃?首由藥品標示或劑錠上是否刻痕來判斷, 如一粒剝半,同時服用是可以的,不會影響藥效。但若醫生的藥方開列藥量是五十公 克,買藥分量是一百公克,再切分二半,各為五十公克,分二次使用,這會影響藥效 ,一般都是不允許。建議請示醫生或藥劑師,找出適當措施解決。 藥品顆粒太大,老人無法吞下,若為特殊設計劑型,應問藥劑師或醫生是否可 以剝成兩半或是打開膠囊服用,如不可以剝半服用,轉請醫生改為藥效相同,且可切 成小片或磨粉服用。 智者能以事適時,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機,老人治病亦然,治療適時者其功大,時未至而為之,叫做急躁;時至而不為之,這叫陋習,所以治病要善于揚長避短 ,猶豫不決,時不再來。 中國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家孫思邈一千五百年前就勸人食後行百步,常以 手摩腹,以助老人進食以後容易消化,吸收滋養。亦戒飽食即臥生百病,食物難消化 ,易為積聚而百病叢生。 老人的腸胃功能、腎臟功能、肝臟功能會因年歲增長而衰弱,又因體內脂肪比 率增加、血液機能不足、腦組織退化、營養吸收不足的因素都會有不同反應,造成影響。老人對藥品的吸收和代謝作用,其對相關藥品發生的副作用亦非常嚴重。 導致老人頭暈原因很多:耳朵感染、過敏反應、頭部外傷、視力不足、換氣過度、壓力太大、疲倦、神經系統疾病、頭部血流不足、睡眠欠缺、血糖過低或太高、 藥品不良反應、有些原因不明,小心起居生活。 公元一一五六年,金代中醫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醫學理論有很多創見:「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療疾應當用藥攻治。保健當然要食養品、耳患多鳴宜補腎、眼看不明須治肝、節制飲食脾胃自然康健,少慮心理必定安寧。 養生經典格言諺語,不勝枚舉:肌肉有病不食甘甜、血有恙少吃苦味、骨有疾 少吃鹽、筋有病少吃酸味、氣不順少吃辣、飯後漱口、食訖飲茶、以手摩臉、食完緩 行百步、飽后以手摩腹、並仰面呵氣。這些都是老人養生保健之道,不妨試練。 人活在世間應該豁達樂觀,終日懮愁寡歡會損壽,成天愁眉不展會生病,但也 不能太高興,樂太甚陽氣散溢,更不能太悲傷,哀太甚則陰減損。做到食不語,寢不 言,吃飯時不邊吃邊談,影響咀嚼吞咽,也不邊睡邊談,影響睡眠質量。人不吃飯, 可活二十天,不飲水,可活七天,不睡眠,祇能活五天。按時上床,安靜入睡,使肌 體再發揮潛能。

(十七) 三長兩短封面
洪 文 2011年 三長兩短(一) 古代「三長兩短」說棺材,今日「三長兩短」話災禍 11月21日刊登於商報 灵柩不是棺材( 二 ) 入殮前叫棺材,入殮後曰灵柩 11月22日刊登於商報

(十七) 2. 灵 柩 不 是 棺 材 (二之二)
灵柩不是棺材(二之二) 入殮前叫棺材,入殮後曰灵柩 洪 文 「入土為安」是喻人子以孺慕之心,安葬死去的長輩,也是古今恆久不變的規矩,安能不遵而廢。人死後要埋入土中,死者得其所,生者覺心安。 埋入土中必先把屍體裝入棺材封釘;已入殮的棺材稱為「灵柩」,不叫棺材。不要混亂誤用。名詞必定有其出處,有其根源,如果把不正確的名詞錯誤地傳開,越傳越錯,變成訛誤相傳;指鹿為馬、以白為黑、指著禿驢呼和尚、這種顛倒是非的事情屢見不詳,料肈因於忽忽粗心所致。 屍體在牀曰「尸」、在棺曰「柩」、人活棺封曰「壽」、小棺外套大棺叫「槨」、薄版棺叫「櫝」,小心張公帽戴在李公頭上。 「棺材」與「灵柩」兩詞的基本分別容易辦正,前者只是「裝入死人用的工具」;後者「尸體已裝入棺內」。反正「棺材」裡面沒有屍體;「灵柩」棺內有屍體,兩者根本不同意涵,千萬辨認清楚,小心張冠李戴。 「尸」指死人軀體還陳留在牀上,尚未移屍入殮於棺中。尸體通常在床陳留八小時,等待買棺材移屍入殮。鄉下買棺是遙不可及,迫不得已而停屍不移。華僑社會最近亦東施效顰。人過世後,在醫院病牀仿效鄉下停尸八小時的不正當風氣,正打歪著。上古鄉下醫院欠缺,多數先長眠於自已家中,待棺入殮,然後移柩於祠堂。 「灵柩」亦名「灵櫬」。一般達官貴人選擇棺木非常用心。精挑細選、美上求美的俗尚、一絲不苟。這種大手大腳,揮金如土,不值摹仿。 人還生龍活虎、活蹦亂跳、有血有肉,却異想天開,先製棺等死,棺材裡面沒有尸體,棺蓋却封釘,這種模擬不叫「棺材」,亦不稱「灵柩」,而曰「福壽」,簡稱為「壽」,祈求洞天福地,個個子孫將來都如孫悟空這樣的仙猴。 這種玩味祇有二種人沉迷其中,玩世不恭,不拘禮法;第一類人是尸居餘氣,人軀 殼尚在,僅存餘氣,比死人多一口氣,等待壽終正寢;第二類是富商權貴,年高六十以上 ,健步如飛,沒有疾病,旨在炫耀權勢。這玩物喪志的玩意兒千奇百怪,令人目瞪口呆。 製「壽」的程序非常講究,馬虎不得。先至擇日館挑選良辰吉日,聘班門大斧技藝 巧匠精新製作,細針密縷,需時二星期,製畢用漆塗刷,滴水不漏。「壽」外面繪龍畫鳳 ,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 「壽」製作完成,以大紅彩綢整「壽」封裏,外面貼個大「壽」字,再移「壽」豎立於祖祠備用。 「槨」指棺材外套棺:小棺材外面套一大棺材,比較堅固耐用,防盜防水。一般埋入地下都設有外套棺,地上直接裝進墓穴。這裡外套棺是用洋灰,鄉下採用木材製成。 「尸解」喻以修煉成仙的人,遺棄其形骸而做仙去。 「迎尸」形容上古在祭祀時,用活人代表死人的神主接受祭祀,猶如尸位素餐;只受享祭一桌菜餚。 凡事小心求證,深入了解真相,不要隨波逐流,人言亦言,構成佞人馳騁,苟合求媚於俗世。

(十七) 1. 三 長 兩 短
三長兩短(二之一) 古代「三長兩短」說棺材,今日「三長兩短」話災禍 洪 文 參加多次祭奠儀式與弔唁,常常听見弔喪者引喻失義,不能準確地把原義表達出來;把「棺材」、「灵柩」張冠李戴,混淆顛倒錯用,設若一再以訛傳訛,將構成讓人誤解。 自古迄今,中國窮巷僻壤的鄉下老人、非常忌諱「三長兩短」這個詞句,怕惹霉氣。其意指凶兆,災禍或死亡。 上古「三長兩短」指棺材,裝屍體的工具,但未有棺材蓋,亦未棺殮 ,由三條長木板,兩塊短木板製成一個形似匣子,製作細緻,精益求精。古 今達官貴人過世,選擇棺木十分講究。由十三年輪的杉木精工細作而成,祈 求吉利。 以棺殮屍曰入殮;把死屍裝入棺材中,再蓋上棺蓋釘封。這時不叫棺材,改稱「灵柩」。棺材三寸,足以朽體。三寸是形容詞,虛數。屍裝在棺中,棺材木製,木土相剋相生,非常柔和,過世者能夠長眠安適。 鄉下人或佛教徒諱言「棺」字,改稱為「材」,意指避兇趨吉,後人把二字一連叫做「棺材」。 棺殮前叫「棺材」,棺殮後稱「灵柩」。「灵柩」是有棺材蓋,如此就不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俗說蓋棺論定,不蓋之棺怎能下土?所以棺材要蓋好,才能論定。 古時風俗棺木使用皮帶從底至蓋一起梱合,橫向木板長梱三道,縱向木板短梱兩道,因此「三長兩短」的成語即源於此,後人一直沿用至今。 昔棺木不用釘子,為固棺蓋,便用四寸鐵釘打釘於棺蓋四角。從此梱棺材的皮條也就被淘汰,但這「三長兩短」詞語卻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火葬流行,棺材偶爾亦有租借。棺木今後也會逐漸淡沒。到那時候專注災禍凶兆的「三長兩短」由來,恐怕乏人知道。 「三長兩短」今指意外事故;災難或死亡,沒有昔日處處忌諱,如逃避瘟疫一樣。 「棺櫝」這個名詞是常見罕聞,沒有棺材如雷貫耳的風行。「棺櫝」 用薄版木材製成的小棺、製作草率、粗製濫造、極不精緻。專用於埋葬孤獨 無近親者;赤貧如洗者;或罪未分判的囚人而在獄致死,公給衣衾棺櫝埋之 ,以免露曝。贈送棺櫝在今日社會屬司空見慣,祇是「棺櫝」二字比較少聞。 慈善機構、政府民事機關、地方善事組織、宗教團體,一般都備有棺櫝。隨時贈送家徒壁立,簞食瓢飲者急用。 在一個祭奠場合中,一位喜歡炫耀才華的華僑,代表喪家致詞,先自謙「才淺」,後竟在群賢雲集的祭典場中,引用成語「鶴立雞群」自比,標榜自已,其實酒囊飯袋,強不知以為知,鬧出大笑話,他還竊竊自滿得意。 不知典源諺根,最好緩用成語典故,避免貽笑大方。

(十一)脊椎封面
洪 文 2013年 性(三之一) 陽 萎 IMPOTENCE 生張熟魏問陽萎,成群攔路索藥方 七月三十一日刊登於商報,菲華日報 性(三之二) 陽 萎 IMPOTENCE 要醫陽萎,先醫睪丸;偏方俗藥,傷害身體 八月一日刊登於商報,菲華日報 性(三之三) 陽 萎 IMPOTENCE 老祖宗真不是人;入於水不問漁師 八月二日刊登於商報,菲華日報

(十一) 2. 脊椎﹝三之二﹞
脊椎(三之二) VERTEBRA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醫學云「不知死,焉知生」 洪 文 有病不能匿,瞞不得良醫。醫重病要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才是起死回生之 道,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注意防治疾病就能長壽,自持身體健壯往往會突然死亡。醫病必須 徵詢多個內外科醫生的意見,多問以增廣見聞,對病理收益非同等閒,不可輕視,再做綜合分析 病理,擇優棄劣,防患未然。醫病要坐言起行,言行一致,切忌坐以待旦。醫生不應,病家運用 旁敲側擊的知識,引導醫生闡釋病情徵兆,即疾病發生前後預先顯示因果現象,才是上策。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醫學云「不知死,焉知生」。都是生死論病的核心問題。爭 點是如何判斷病症和病源?正本清源,才是治病上智點睛。刨根究底,才是料疾治病之本。 判別退化關節炎切勿心虛忽忽,恍惚無定,一般病人如果有手腳痲木的感覺,而由下往上 惡化,兩腳無力,膝關節沒有剧痛,這就不是退化性關節炎,而是胸椎異常病變,須做胸椎MRI 測試,便知病根。兩腳痲木一般都是高齡老人的通病,病發可大可小,可輕可重,小心預防。不 當的另類治療,偶會造成脊椎脊髓受害,不及時追本病源,透澈治療,將會追悔莫及,遺留後患 無窮。手術脊椎罕會死人,祇會使病人癱瘓,餘生與床為伴,所以脊骨外科醫生膽大,輕言手術 動刀。多位復健科醫生受訪問時坦言勸說「祇要能走一步,就不要手術」,除非脊骨發現腫瘤, 或四肢本已經癱瘓,不能移動,病況僵持在生死各半(50%)不得已的情形下,非手術無法復原外, 才考慮動刀。骨肌痠痛,每天早晚忍痛恆做柔和復健運動,是最好療法。 脊椎腫瘤的象徵是痛在胸椎,或腰椎之間,走路不痛,躺臥會痛,只有腰痛、下肢不痛、 不痲、不癢、不痠、或無力。這是明顯典型脊椎腫瘤症狀,患者最好盡力提早到醫院接受脊椎「 核磁共振」MRI檢查。延醫是錯誤,或因某種原因而延誤治療更不智。醫療要發揮自己的良醫良 知精神;其所不謀而醫者,是其良醫;其所不慮而知者,是其良知。 很多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疼痛科,偶會錯將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歸類 為椎間盤突出骨刺,這是明顯錯診。 腰痛有時是非同小可,不是尋常的小事。 癌症轉移,腰亦 會痠痛,有時痛到不能轉身彎腰,躺下也痛。小心檢查,事不當固執,才能及時未雨綢繆。 一個醫德高尚,經驗豐富,善於綜合分析病情的醫生,問診要先問清楚病況,分析病因, 先作一個初步診斷,然後比對MRI, X-光片或檢驗記錄,這樣醫病才是十拿九穩。 因為醫生是 醫人,不醫檢查片,如果先視檢查片,會犯一般醫生「先入為主」的錯診。醫生分析診病的過程, 是否精細深入;問病情況,是否粗心大意,非常重要,病家千萬不要忽略。 不分男女,不論老少都會面患下列這類四肢痲痺的疼痛,無一幸免。善於分析自己病痛因 由,而對症治療,才是病聖。 1. 傷痛可以忍受者,應先考慮是患一般肌肉炎,不必慌張。 2. 有痲痛者,宜先考慮是患神經痛,小心細膩檢查。 3. 劇痛,加壓更痛,此象徵可能骨折,骨裂,癌症轉移,非同兒戲。 4. 因動作會比較疼痛,躺下會減輕,多與關節肌腱有關,朝此方向,按圖索病。 5. 不因動作關係,疼痛超過一個關節範圍,須先考慮神經痛。 6. 各種姿勢都痛,躺下更痛,需先考慮骨頭破壞。如骨折就要手術,若骨裂必須治療數月。…

(十一 ) 1. 脊椎﹝三之一﹞
脊 椎 (三之一) VERTEBRA 不戚戚於脊疾,不欣欣於健壯 洪 文 脊椎是動物背部支撐全身的骨骼,是人軀殼非常重要的支柱,一旦失去這個支柱,人無異就在等 死,所以脊椎的健康對人的生命,非常重要。殘害自己的脊椎,人就會癱瘓;脊椎承受太大壓力,時間 一久,就會產生病變。如要避免發生誤醫、錯診、慎選醫德兼優的專科醫生是關鍵。凡事之所欲治,病 之所欲療,醫生之所欲揀,必先知其事由、病根、醫德;後令其親人索詢病狀,這是正歸問病. 人屬脊椎動物,脊索動物脊椎柱類。脊柱是由體內的脊椎組成的,其管內產生灰白質的東西,就 是脊髓,是和腦聯絡的神經中樞。 動物脊椎的演化各有不同,蝸牛有一個外殼保護、烏賊有一個脊索支撐、蛇有竹節爬行、人是直立,彎腰行走的脊椎動物。 腰酸背痛,兩腳痲木,隨時都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不分男女,不分年齡,不是老人的專利 ,只是發生時間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互異,肥胖瘦削的差別,這些和運動能量,息息相關。這種病變來 勢兇猛、風馳電掣、宛若脫韁野馬、患者不知所由、小心防護。 老人兩腳痲痺經常被骨科,神經科醫生錯診為退化性關節炎,不對症服藥,病情就會惡化,病症 一拖,日甚一日,久病不癒,就需靠拐杖走路。不幸遇到一位醫迫利誘的醫生強勸手術動刀治療,沒有 主見的病人,就會受其誘惑。不對症動刀,於病無益,反受其害。術前只靠拐杖,術後如非癱瘓於今事 ,亦需由人攙扶,除脊椎腫瘤外,最好不要手術。醫病之事,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卜於筮籤,不可象, 嵌於前事。必取於醫療常識,知病來龍去脈,前後的起因。 公元二零零二年,一個晚上,我好好上床睡覺,翌晨手腳突然僵硬,不能起床,靠人攙扶行走走, ,病前每禮拜二次慢跑,每次一小時跑程八公里,體健如牛,這種突如其來的病症,令人防不勝防,窮 於應付,所以不要大意欣欣於健康。唐代柳宗元說「惩病克壽,矜壯死暴」。 我找醫生求診,初次見面,醫生不露本性,不表意見,祇開半個療程三天藥量的處方,九顆藥性 最強的鎮痛藥劑讓我服用,吩咐第三天回診。 回診醫生就不拘小節,醫脅誘療,強勸動刀,其形容詞嚇人听聞,說若不動手術,就變皮骨相依 ,腳無肌肉,終身癱瘓。我聞後不緊張、不慌亂、冷靜鎮定;醫生患者二人僵持,我不回應,醫生處方 依舊半個療程,鎮痛劑九顆,第三天照本宣科回診。由處方半個療程,看出醫生品德的好壞。嚐一臠肉 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這位醫生的醫室設在二家高級大醫院,他是內外脊骨神經科大夫,候診室病人不少,因為三天回診一次,處方半個療程,病人跑不掉。一般醫生處方都是一個療程,七天藥量,這才是正規醫療程序,我警覺已投入庸醫亡地,非自求多福,無望起死回生,因此被迫轉醫。 我找一位骨骼神經腺系內科醫生,他一睹前位醫生的處方,嚇一大跳,因為那種藥性超強鎮痛藥 一 天最多只容允服用一顆,超量吃用非常傷身於無形。他評該位醫生若非無知,便是蓄意,他立刻自處 方刪除該藥劑。 他判病奇準,但醫德亦可議。他叫我提腳,槌子一敲,判斷肌肉收縮,其處方是肌肉放鬆劑,當晚吃用,立刻見效,但走路依然靠人攙扶。 一週後回診,他半強半勸我在其醫室新購置一套神經腺測試儀器檢驗神經系統,收我費用菲幣一 萬元,其實肌肉收縮與神經腺是風馬牛不相及。 他的同室伙伴是脊骨神經外科醫生,一丘之貉,朋黨比周,結夥營私,亦勸我手術動刀,由其同 室同伴醫生操刀,我想即使手術費用不貲不計,術後結果茫然。我祇服用其肌肉放鬆藥品,因其舉止言 辭令我望而生畏,祇好另找復健科醫生治療。凡不利於治療不動,不能治癒取勝不用,非危不割,人憂 可以復悅,死不可以復生。 這位復健科醫生醫德兼優,令人敬佩。我仍由人攙扶,走進其醫室,也是設在另一家大型高級醫 院的復健中心。他請我向前自走一步,看後沉思,然後千叮萬囑,「切切不可手術」,祇要按照復健技 巧動作,恆心做柔和運動,三個月後就會復原。我听後不會茫然無緒,伴醫家屬亦寂然無聲。雖乃屬指 雁為羹,亦聊復尔耳。所以治病要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他警戒我腰酸背痛,四肌無力,千萬不要手術動刀,一般都是術後癱瘓,非不得已千萬不要輕言 手術,這類新奇罕見辭語,令我日聞所不聞,不能忘懷。治病必深諳病況,可從醫而從之,不可從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