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Elcano Street, Binondo Manila
(63) 2- 2432913/14 sales@guasoph.com
slide

(二十一) 9. 馬去馬歸 ( 三 )

      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我的記者生涯》讀後心得(三) 江樺   當年僑社的最高領導團體召開代大時,洪文先生奉報社委派去採訪時,如實地報導了皇帝“ 穿著”的“新衣”。某報主採大會新聞的記者寫了一篇大會花絮,刻意針對洪文先生的報導,煽動 大會抵制《新閩日報》。其最大的原因正是“瘌痢頭怕剃頭的”。這個“一敗塗地、幾乎早夭”的 僑社最高領導團體“在組織規定上和各項決議上是不符合民主程序的”。因此,在第二次代大要召 開前夕,《大中華報》在題目為《爭取時機力挽狂瀾》社論中說:“商總在過去四年中,在組織規 程上,各項決議上,儘管有許多是不合理的、一時權宜的事情發生,但是這些都是取決於代大的多數,誰也不能指責商總違反民主的原理,今要是有人以民主二字來批評商總,不是別有居心,便是 抹煞事實。……” 儘管作者沒有道出,為文煽動代表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的記者是誰家派去採訪的,但,筆 者可以推論這個人不是來自《大中華報》,便是與《大中華報》同在一戰壕的報社,決不會是《華 僑商報》或《新閩日報》的記者。洪文先生因聽從了其族長的建議。而向《新閩日報》請辭。在筆 者認知中,某僑報主採大會新聞的那個記者,煽動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無疑是“煮豆燃豆萁” ,很不應該。而洪文先生的請辭,這與《華僑商報》一度被迫在頭版開天窗—放一塊空白,異曲同工,都是在抗議新聞自由和文化人遭受箝制。 蹲下去是可以跳得更高的,該事件的結果非常戲劇化,在洪文先生離開《新閩日報》尚未愈半月,《大中華日報》社長,國民黨駐菲總支部書記長柯俊智先生遣其誼子、《大中華日報》採訪主任施先生面邀加入《大中華日報》採訪團隊,專門採訪外交部。 那時候的《大中華日報》有如當時台灣的《中央日報》,勢力強大,輿論具備指標性。為了催生這一個取代岷尼拉中華商會的僑社最高領導團體,《大中華日報》曾經發表過八篇社論。 《大中華日報》社長,國民黨大佬柯俊智先生邀洪文先生加入了《大中華日報》,這無疑是 海龍王給僑社最高領導團體的秘書處那群不識人間有羞恥事的蝦兵蟹將,那個煽動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的採訪記者一個有力的耳光。《新閩日報》的吳社長豈能不拍手叫好乎? 中國人愛步洋人後塵,稱新聞記者為“無冕皇帝”,然而,洪文先生的《“潔身自愛陰陽人 ,生男育女不遜人”》篇說過:“……為報導公平公正,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就得上天入地,不 顧危險,乃至進入大牢親身採訪當事人。進入監獄首先出示記者證,警官在手背蓋個印章,辨別身份。我要一再叮嚀囑咐警官,切切不可調班,熟讀記者的面目,怕一旦手背印章不慎抹失,警官又 調班,大牢走不出,屆時呼天不應,‘無冕皇帝’將何去何從?” 有這樣憂慮的新聞記者還不是“無冕皇帝”,不過洪先生也指出:“警察報案中心的記者都是天之驕子,文齊福亦齊,究其真知實情,雖然他們無不是初出洞門之輩。這裏卻是培育好記者的好地方,鍛鍊‘無冕皇帝’的搖籃。”因為秘書處蝦兵蟹將的興風作浪,他才有機會加入了《大中華日報》團隊採訪外交部及總統府,開始真正的“無冕皇帝”生涯。正是:“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由於“總統兼任外交部長時與記者幾乎天天見面的人際關係使然。每每召開記者會,初任總統牙西亞猶任外交部長 一樣,事必躬親,宣示政策及人事安排”,因此,“記者與總統經常於電視螢幕同時出現是家常便飯。” 筆者非常喜歡作者與《新閩日報》吳重生之間的賓主情,同時頗欣賞《大中華日報》的社長柯俊智靠其威信提拔人才。              

slide

(二十一) 6. 江樺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我的記者生涯》 讀後心得(一)上 江樺 十九世紀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斯特凡‧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說:「世上的事,最後歸結為一本美麗的書。」菲華新聞界退伍宿將洪文先生的《我的記者生涯》甫一問世,即成朋友間熱點。吾良師益邵建寅教授致電求證作者芳名,中國駐馬尼拉的記者朋友們說,《我的記者生涯》是他們必讀的。還有一位朋友推測說,洪文先生可能是早年在中國受過文言文教育的,才能有深厚的古文根基固。而我,儘管近十餘天較忙,但每天也要追讀《我的記者生涯》。洪先生的《我的記者生涯》,文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越讀越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上世紀五十年末,洪文先生進入《新閩日報》當外勤採訪記者兼國際新聞電訊翻譯。《新閩日報》和《華僑商報》是當時菲律賓發行量最大的僑報。六十年代「被自願」離開《新閩日報》,再由當時勢力最強的《大華日報》聘任為採訪菲律賓政界的外勤記者。其後,洪文先生從新聞業轉業到商界發展,成為一位淡薄名利的成功商人。 外勤採訪記者工作,外表上是風風光光的,「無冕皇帝」給威風凜凜的印象,但熟知記者生活的人都知道,記者這一行業是高度職業性危險的行業,惹官非、捱打、受 傷,甚至遇難身殞,似乎都成隱憂。客觀地,新聞採訪記者的風光、威風凜凜和者行業的高度職業性危險是辯證關係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筆者忝為一個愛 好研究菲律賓華文紙的人,雖曾塗鴉過《菲律賓華文報春秋》,又參與了《菲律賓華報史稿》撰寫工作,對菲律賓華文報歷史的瞭解,有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是菲律賓華文報紙最充實、最多采多姿,以及人才最鼎盛的時期。我這種主觀的認知,是符合客觀史實的。洪文先生的記者生活涯適逢其時,再加上洪文先生是個敬業和樂業的人,所以他的記者生活涯是美麗精采的。半世紀後,洪文先生驀然回首看他的記者生活涯,寫下了《我的記者生涯》。這可以說是洪文先生風風光光的記者生涯中的美麗記錄的一部份。 《我 的記者生涯》共有十四篇,第一篇《「做記者風餐露宿不知疲,卻得不到諾貝爾新聞獎」》千餘字,作者開篇寫說,當一個個草率從業記者易,但要當個忠於職守的 記者難。透過那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蓋在七十二字的開篇段中,作者用了五個典故。隨後講述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閩午報的外勤記 者,國際新聞稿本翻譯員。早上八點搭報館專用車外出採訪、寫稿、攝影,將搜集資料傳送編輯刊登出報,晚上八點再次上班當譯員。」然後用速寫的筆法道出了作 者主訪的地方是龍蛇混雜的污泥潭。隨後講述了翻譯編輯先生的耳提面命。由此拉開了作者的記者生涯的序幕。「不僅要種牡丹,更要栽三叉綠葉相扶持」,預告了 作者即將腳踏實地,眼望高處地走記者生涯。文中融入好多有關「立志、求學與做事」的哲理格言,道出了成功者的藝術境界。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我的記者生涯》 讀後心得(一)下 江樺 《我的記者生涯》的第二篇《「華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反映就是作者與其大哥都有「父慈子孝,兄友弟尊」的家庭觀念。因我遲鈍,乍讀時覺得這篇與《我的記者生涯》,似乎不大關連,後經反反覆覆讀了數篇,方發現這是洪先生刻意安排的。讀過十二篇《我的記者生涯》的人,不難發現在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傳統觀念在洪文人生哲學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中濃厚的人情味更顯得格外突出。在他認知中,「父慈子孝,兄友弟尊」對現代社會來說仍可當作尊老愛幼的座右銘。因為它「具備了注重以和為貴的家庭完整價值觀,強調社會責任分工的協調意義。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制度的發展完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傳統觀念的 中心思想是:人以德行至上方可家和萬興;而現代社會則強調自由、人權、法律。假如連 最基本的古老文明—尊老愛幼的傳統道德都否掉的話,其它也就無從再提。 《「華 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作者回憶到幼年時代,父親早逝,從 小倚兄生活。從兄愛弟恭,同氣連枝,情是手足,義似父兄的融和歡樂開始,七年前,他 哥哥「不知緣由」突然一病不起,場景驟變,他兄弟倆走上了「古驛道」。「古驛道」是 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的象徵。只是他兄弟倆在「古驛道」上往 返奔波, 格外的辛苦。 作者筆觸迷離惝恍,時醒時夢,時空切換,以真實樸質的敘述風格把我們帶到了洪 先生之兄長患病時間,看到作者如何在絕望之中滿懷希望,又如何從希望之中再次跌入絕 望,傾力為兄長與死神抗衡,甚至從內心中發生:「如果可以贖換,我願以已 身贖兄身 ,回 報兄愛我之殷」的聲音。最後,他無奈地在夢裡依稀說:「『兄在陰間與姊丈結伴 仙遊』,我在陽界亦可釋懷。可可!我俗事一了,就會急趨伴兄遨遊 極樂神仙境,陰間 世外桃源。哥哥放心,一路走好!」文章字字是杜鵑啼血,令人盪氣迴腸!              

slide

(二十一) 5.《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三)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三)上 廖振源 重情重義 肝膽相照 洪先生性格剛正,人格高潔,使他在待人接物上也有很好的處世之 道。從《我的記者生涯》中可以看到,他與人交往總是重情重義,有恩 必報,愛憎分明,肝膽相照,與人為善,具有君子之德風。 家兄對他深情眷顧,他「體味兄的恩情脈脈萬重山」,每逢兄身體欠安,他總是相陪就醫。兄不幸病逝,他涕淚滿衣裳,想著「我願以己身續兄身,回報兄愛我之殷。」 他在報館的第一個上司吳社長一手栽培他,厚待他。他因聲張正義,得罪一個領袖僑團。憤然辭職時,吳社長卻「要周旋到底」。後來他加入大中華日報服務,「吳社長拍手叫好,額手稱慶。」作他的精神脊樑!他「每每聞及這些前事,我目瞪口呆,哽咽不語,衷心感激!」 他的翻譯編輯老夫子先生常常對他恩威並施,限期出稿。他想著這是「殷望黃金棒下出高徒」,旨在讓他成才。「直至今日,我內心非常感激他的栽培。」 著名華僑領袖中華總商會理事長施性水先生,為人急公好義,平易近人。洪先生對他敬佩有加,不斷讚美他的感人事跡和人格風範。謳歌他任職期間,「看到世界強國大使館比肩鄰立於羅哈示林蔭大道,而中國大使館卻偏處一方,未能與其並駕齊驅,遂登高一呼,使僑界盡力捐輸,三年內買地建館,巍然屹立於林蔭大道。」昔日華僑中學遭火災焚燬,「在性水先生努力奔走下,也於一年內完成建校。」又讚揚他經常為華僑排難解紛,「忙得一飯三吐哺」,樹立了親僑愛僑的風範。 對下層貧僑,洪先 生總是抱著「助人最樂,為善是福」之心,心善如玉,同情憐憫。「一個年逾古稀華僑老人蒞臨報館,指名道姓要見我,經他自我介紹,始知他是華僑養老院一老 人……孤苦伶仃,傾吐懷念故土,渴望『落葉歸根』。」「使我心情激動,念及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他不外缺回國盤川。……翌日,我勉力而為,撰寫一篇 短文刊登……喚人捐助旅費讓他如願。……只二天捐獻,足足讓他骨肉團圓。」「三星期後,不料養老院老人成群比肩接踵而至……我仍舊撰文呼喚……屈指一算, 共九位回歸故國。」讀之,感人肺腑! 他愛憎分明,愛所當愛,惡所當惡,不僅有愛,而且有義。當年王彬街十二猛人中,其中一猛往港,擅自攜女來菲。不久,女子另結新歡,男人則「弄得身敗名裂,命 歸黃泉。」作者訪其家屬,始知「他家有賢妻,姿色也是天生麗質,是個賢內助。」遂痛斥此猛人為「紈褲餓不死的人,……身在蘭芷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反趨 鮑魚之肆,卻不聞其臭。」是自作孽自食其果!同時,讚美他的賢妻是「一個知書達禮的好女子」,予以憐憫同情。愛與憎,仁與義,十分鮮明!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三)下 廖振源 中國有句名言:「與有肝膽的人共事,從無字處讀書。」洪先生堪稱為「有肝膽的人」。他當記者時,性格剛直,愛憎分明,我筆寫我心,對權貴沒有一絲一毫的奴顏和媚骨;對窮者則滿懷「為善是福」之心,秉筆呼喚社會仁人相助。與親友相處,總是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重情重義,肝膽相照! 由於洪先生善於做人,加上他天賦聰穎,才幹卓越,他的事業獲得了成功!他在回憶錄中深為感慨地說:「助人最樂,為善是福,冥冥之中必有恩澤,我因此娶名門閨秀為妻,賢慧淑女為伴,助我事業成功,兒孫滿堂,這是上天餘蔭賜福。」 可貴的是,他事業成功後,也是「富而不驕」,生活樸素,虛心待人,幫貧濟世而不聲張,低調做人。 先哲孟子云:君子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洪先生正是這樣的人。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令人敬佩的人生!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一日 於殊殊汶

slide

(二十一) 3.《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一)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一) 廖振源 潔身自愛,出污泥而不染   《我的記者生涯》開始下筆時就感嘆道:「做個忠於職守的阿公記者難」,「當個草率從業的阿婆記者易」。 做忠於職守的記者難在何處呢? 作者說:當時他是主採警察局新聞,「警察局的夥伴是龍蛇混雜,放浪形骸,善酒、好打牌、常拈花、時吐霧,『才算是聖人』」。 在警察報案中心採訪時,「觸的全是高官權貴,巨商大賈,淑女貴婦,下至禿肚子大的俗人,販夫走卒,大盜小偷,蕩婦妓女之流……」 「馬尼拉內幕是一齣醜戲……幕是菜餚,佳醇,鄉音香煙免費無限供應。……下一是任挑任揀柳眉細腰的美人,兼免費奉送飯店房間」。 出入於此種環境,意志薄者容易染上不良嗜好,跟隨別人玩物喪志,同流合污。洪先生則是「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惹草。婚前律已嚴,婚後內人非河東獅子,但管教嚴厲。」 他「不敢逾越軌範半步」,「從不涉足下一幕的任挑任揀……」 因而,警察局的人嘻稱他為「怪人」、「陰性男人」。 他卻認定「『聖人』與『怪人』相距千里遙,不是一丘之貉;一陰一陽,怎可一字褒貶。」「我育有三男四女,勢也不遜人,只是好花開在深山裡,人說真金不鍍。」認定 「有志氣的記者當然宛如蓬生在麻中,不扶自然直。」 他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自強不息,「依然故我,一塵不染」,始終胸懷大志,朝著自己立下的高目標前行。 這種潔身自好的堅強意志多麼可貴! 中國偉大的歷史家散文家司馬遷在他的巨著《史記》中說,作人要「其志潔,其行廉」。而要達到「志潔行廉」,就應當「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謂要自遠於污泥濁水,不被濁世所垢,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洪先生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心志高潔,以堅強意志朝著美好目標前行,從而使他的人生事業獲得了成功! (待續)   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六日      

slide

(二十一) 1. 兄友弟恭飲水思源——讀《我的記者生涯》十四之二

兄友弟恭飲水思源—— 讀《我的記者生涯》十四之二 廖振源 洪文先生佳作《我的記者生涯》是他早期人生的長篇回憶錄,感情深,意旨遠,功力大,十分耐讀。 十四之二「華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寫作者一生遵循孝道傳統道德,感人至深。 作者寫道:「我幼年時代,父親早逝,從小倚兄生活。兄長我二十多歲,他兼父職,栽培我讀書,教養嚴格,溫習功課坐要正,立要直,走路要抬頭,挺胸,吃飯必須文雅優秀,不准逾越規矩。我們是兄愛弟恭,同氣連枝,情是手足,義是父兄——」大哥在世時,總是教我「人一定要學走逆境,逆境才是鍛煉成長的好時機,逾年輕逾好。」 「我無兄無以有今日——每每回念及此,我淚珠潸潸而下。」 正是在家兄嚴格教養下,作者成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他飲水思源,「體味兄的恩情脈脈萬重山」,一生不忘報答父兄恩。「自兄養我成人,每逢兄身體欠安,不論病況輕沉,兄弟痛癢相關,總要我相陪就醫,每每我都胸有成竹,化險為夷。」「兄無我無以享長壽。」 他竭盡心力報答父兄恩,達到了令人讚歎之境:兄「一病不起」時,我「心驚肉跳,驀然『山雨欲來風滿樓』感兆,叫我一夜 白 發三千丈。」兄「藥石罔救」時,我「初聞噩音,不能自拔,涕淚滿衣裳。」想著「我願以己身贖兄身,回報兄愛我之殷。」其後,「我遵 照兄的遺囑以生前侍兄一樣侍大嫂。」念念不忘「幼時嫂兼母職哺我,怎可忘懷!」 多麼感人的孝道情懷! 《三字經》云:「兄則友,弟則恭。」《弟子規》云:「首孝悌,次謹信。」孝道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贊其為「仁之本矣!」《孝經》贊其為「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孝道是中華民族家庭倫理的基礎, 對造就中華民族大家庭,起了融通-凝聚的作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已成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然而,今日之世道人心,好像與「孝」久違了!隨著中華道德傳統出現斷層危機,一切向「錢」看的浪潮捲動著人們的心靈,「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的污風已令人驚心! 洪文先生的佳作帶來了一股清風,令人警醒,予人啟迪。 它啟迪人們不能丟掉孝根。古訓云:「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兩分,同氣而 異息—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洪先生說:「我 們是兄愛弟恭,同氣連枝,情是手足,義似父兄。」說明他從小就在心靈上植下了孝道之根! 根深葉茂,正是有了這個根,他才長大成材!才終身不忘報答父兄恩!其孝心之重,道義之深,足以令一切「不孝子」羞愧難當! 《文心雕龍》說:「情者,文之經。」洪先生此文是用淚水寫成的,催人淚下!是難得的倫理道德教材,極富現實意義。 2010,10,11 於殊殊汶

slide

(二十一) 18. 為 文 人 穿 針 引 線

    為文人穿針引線 林鼎安 我總是在想,他的生意那麼忙,常跑海峽兩岸,再說年事也高了,卻為什麼還要 三番兩次地邀請尤其是文人、作家、記者、編輯‧‧‧‧同有關不同身份的人座談、 交流?別說過去的幾年,單是今年中秋節到聖誕,就已有三、四回了。莫說要“破費”, 那精力那時間,一個個的電話通知,一個個的落實,他是位過了古稀之年的人呀,誰 聽了不被感動? 究竟這是為什麼?他圖的是什麼?他總是笑著說:沒什麼,大家高高興興舉聚一 聚,這是“緣份啊! 也許有人只說他“好交朋友”慷慨;也許有人要說他是記者出身,他的長文《我 的記者生涯》曾一度在《世界日報》、《商報》、《聯合日報》等報刊連載,引起熱議, 他有著濃濃的文化情結‧‧‧‧ 大多人設宴請客,除了“慶典”、喜事一類的“賓客盈門”,平時聚餐的都是些 朋友;可他邀請卻大都是素味平生的文人。 筆者覺得,他是在提供機會,為文人們“穿針引線”,不但讓文人彼此之間進一 步認識,還讓文化圈內外的人互相認識。 十二月二十一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又一個座談會在海邊的一家餐廳舉行了,出席者有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有華文報館的領導人,有作家、記者,還有來自美國的 兩位老華人華僑等等。 望著窗外起起落落翻飛的海鷗,筆者忽覺得這些白色的大自然的精靈,在廣漠的 大海上上下穿梭,它們似乎在繁忙地編織著友誼和陽光,編輯著溫情和希望。 它們也為天、地、人和能容納百川的大海穿針引線。 窗外侃侃而談,就台灣局勢、就中美關係‧‧‧‧各抒己見,坦然、和諧、真誠、沒有高談闊論、沒有財大氣粗,更沒有虛假造作。 筆者望一望主人,主人只是微笑著。我忽而想起一個諺語俄羅斯:“讀不讀陀思 妥拓耶夫斯基的人,從臉上能看得出來。”意思當然不是指一定要“讀陀”,而是說 讀過古典作品的、聽古典音樂的,不說假話的人,相貌有清氣;真誠的、愛大自然有 大愛的人,面有和氣。 我看到主人的清氣和和氣。 他是生意人、事業成功,但不像有的人鄙視文人;他也是文人,但不“相輕”; 他應該頥養天年了,卻像美麗的海鷗那樣上下午穿梭,為菲華文人拓展視野,開擴創 作領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在筆耕不輟。他知道文章的威力 ,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才不使菲華文化成“沙漠”。每次聚會,他給每個出席者“帶手”的是比山珍海味還貴重的“文集”、自編的小文集,有他自己的新作,也有友人的好 作品。 他叫洪元殊,筆名洪文,一位為繁榮菲華文化默默奉獻的人。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slide

(二十一) 17. 歡 聲 笑 語 滿 富 臨

          歡聲笑語滿富臨 書欣   昨天中午,洪文先生在富臨海鮮酒家筵開兩席招待文友。出席的有邵建寅先生,莊振宗先生,張燦昭先生,陳金燦先生以及新聞界和文藝界的朋友,高朋滿座,勝友如雲,氣氛溫馨,場面也相當熱鬧。 早在一週前,邵建寅先生就來電話說,洪先生為慶祝中秋節,邀請一批朋友聚餐,要我出席。邵先生德高望重,熱情好客,盛情難卻,他出面請客哪能不去?隔了幾天,他再次來電話提醒,吩咐不要忘記。老先生古道熱腸,其好客精神讓人感動。 洪先生出身記者,從商後事業發達,富甲一方。去年在報刊發表十多篇記者生涯的回憶文章,獲得讀者的讚譽。他是邵先生的高足,尊師重道,敬老尊賢,此前幾次通過邵先生邀宴,筆者躬達棋盛,已有一面之緣。 由於路上交通暢通無阻,半小時後,我們抵達富臨海鮮酒家。因到得早,主人還沒到,感到有點尷尬。路途較遠,時間難以掌握,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久,邵先生一行抵達。俄頃,主人到來,同眾人握手寒暄。        筆者同邵建寅、莊振宗、張燦昭、吳姓利、吳建省、莊維民、樂有為、施文志、林行健、施騰輝等人同席。稍後,客人越來越多,大有人滿之患,只好增加座位解決問題。另一席,洪文先生親自主持,有張為舜、廖振源、陳金燦、林文誠、柯賢毅、莊明燈和陳剛等人。 席上,眾人議論風生,高談闊論,由香港人質事件談到亞謹諾總統訪華,由鄧小平談到毛澤東。座上諸位均為飽墨之士,個個能言善道,大發偉倫,不時唇槍舌劍,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概。還好,雖然言論激烈,但並沒有爆發一場“大戰”。筆者嘗想,欣逢中秋佳節,應該談些風花雪月,談時事太傷感情,這是美中不足之事。 時間過得飛快,下午兩點,一頓飯在笑談聲中結束。酒足飯飽之餘,眾賓客紛紛向主人洪先生和邵先生握手告別,對他們的盛情邀請表示深深的謝意。                

slide

(二十一) 15. 一民評「我的記者生涯」

《我的記者生涯》內容豐富多彩﹝一﹞ 一民 去年十月間,洪文先生寫的《我的記者生涯》在《世界日報》,分十四篇連續刊出,一時 吸引眾多讀者的注意和興趣,筆者是其中之一。 該大作題材之新穎,內容之豐富,構想之巧妙,文詞之精彩,文筆之簡練,流暢,是菲華 文壇近年來所罕見。筆者愛不釋手,將之一一剪存,留做範本,余本也想寫一小評,緣因那時 筆者身染微恙,而一拖至今。今重讀之,仍覺津津有味,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現寫出自己的 見解和感想,與讀者分享。 首先,洪先生開章明義,闡述當個忠於職守的阿公記者難,當個草率從業的阿婆記者易, 直奔主題。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屬於盡忠職守的好記者。他說:「記者被冠 為《無冕皇帝》名頗冠冕堂皇,內中酸甜苦辣實不足為外人道,為報導公平公正,必須打破沙 鍋問到底,就得上天入地,不顧安危,乃至進入大牢親身採訪當事人,為要達到採訪目的,不 管真槍實彈的剿巨匪、擒大盜;上山打老虎、下水屠蛟龍,或是情海起波的花絮小新聞,他應 不讓一魚漏網。這是一個忠實記者的應有態度和應盡的責任。」又云:「記者要像醫生診病一樣,望、聞、問、切,直搗病源核心而望形於色,問詰緣由、聞風而動、切其痛苦,這樣對罪 案真相才能水落石出,原形畢露大白於天下。」從這些話中,可見記者生涯不易為,但他卻而 為之,因他有強烈的責任心、專業道德和技能。 我我們評說一篇文章,常說「文如其人」,那麼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世和為人。 從作品中,洪文自幼失怙時,父母早逝。他的成長,全倚大他二十多歲的哥嫂,他們兄兼 父職,嫂作母事地養育他,還供他上學且管教有方,使洪文長大成材,成材之後,他返身報答 兄嫂之恩。他說:「我無兄無以有今日,兄無我無以享長壽」。又云:「兄弟皮毛依附,皮之 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可以贖換,我願以己身贖兄愛我之殷。」再云:「如有來生,願寧得一 伯樂如兄,也鄙視良馬千匹。」這清楚體現他們兄弟手足情深,義薄雲天,生死可相替。他倆 兄愛弟恭足可成為社會典範。反觀今日社會有的兄弟姐妹為爭家產大打出手,甚至對簿公堂, 實令人噓唏感歎! 上世紀六十年代,菲國正處於獨裁統治時期,統治者以反共為名,實行「米麥菲化案」、「零售商菲化案」、「勞工菲化案」、「教育菲化案」等等不一而足,而是接踵而來,使華社 心驚膽戰,風聲鶴唳。華僑謀生困難、生活無著、生存危機。那時洪文正是大學一年級的半工 讀學生,作者不畏艱難,他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白天當採訪記者,晚間上校學習,夜間兼國 際新聞翻譯,還代人記賬,身兼數職。幸而他正值年輕力壯時期,尚能堅持下來,但也足見他 是一位有志勤奮的好青年。 洪先生第一次記者生涯是派駐警察報案中心,此乃是龍蛇混雜之地。那裡有高官權貴,巨 賈大商,淑女貴婦,蕩娼妓女,大盜小偷,販父走卒,各色人物應有盡有,有些定力不夠的記者,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放蕩形骸,飲酒打牌,拈花惹草,吞雲吐霧成為「浪人」;而 有志青年如洪文,他記住其兄的教導:「做人敢走逆境,逆境使人鍛鍊成材,愈年青愈好,你 只要踏出人生第一步,就有成功之機會。」洪先生不受警察局的污穢所染而潔身自愛,不抽煙 ,不賭博,不惹草而被同事視為「怪人」,怪在他出污泥而不染。 洪先生從文記者生涯,一開始就擔負外勤採訪和國際新聞翻譯,兩者工作全然迥異。作者 在文中明示:「翻譯匠心富文采,採訪打破沙鍋問到底。」翻譯文稿格言之譯注要文正詞嚴, 詞彙結構要整齊,要富有文采。文字使用得當,可收畫龍點睛之效。一字之差,其意迥然,一 語之誤,讓人譏笑。所以文稿不得胡釋亂譯,但遇上一鱗半爪的新聞花絮,就可妙筆生輝,大 椽開花,在不傷大雅之下,筆隨意到戒脫離原文之意。採訪可雕龍畫鳳,意到筆隨,不必搜索 枯腸,亦可夢筆生花。兩者互異不可不察。上述採訪和翻譯互異之啟示,是從業者不可忽視的 ,實在有許多專業玉律還是值得他們借鑒的。

slide

(二十一) 14. 林炳輝讀《我的記者生涯》

            讀《我的記者生涯》 林炳輝   「以文會友」,內涵十分豐富。有時會因文,「天下掉下個林妹妹」﹝朋友﹞,讓你驚喜萬分,「相見恨晚」。 一民,江樺,廖振源諸文友「熱炊炊」評介的《我的記者生涯》相繼在《世界日報》、《聯合日報》、《商報》發表時,筆者正好在國外,未能閱讀;可喜的是回菲後,經一民兄介紹,不但能讀到該系列文章的結集,且認識了作者洪文先生、一見如故,那天暢敘直至日落馬尼拉灣。 細細讀罷《我的記者生涯》,有如讀一段菲華的新聞史。 有人說讀史十分「枯燥」,但讀此書十分「有味」,雖是洪文先生的「回憶錄」,卻富有至智識性、趣味性、有時還令人忍俊不禁大笑一番,如引用七十二歲姜太公「新婚之夜」,蓋鹽「防老鼠偷吃鹽」。 全書十四篇,篇篇有如章回小說的小題,饒有風趣。「七十老翁沒老婆,花甲老娘樂逍遙」、「潔身自愛陰陽人,生男育女不遜人」;還有揭示生活深層次的、富有哲理的「進蘭芝之室不知香,入鮑魚之肆不聞臭」、「良將不因怕死而逃命,記者不因活命而失節」等。 洪文原名洪元殊,是為資深記者出身的真正儒商。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任菲華《新閩午報》記者、譯員、攝影師。該書以親身經歷、翔實的資料,揭示了鮮為人知的記者生涯的酸甜苦辣,記者的困惑和無奈,感慨「做記者風餐露宿不知疲,卻得不到諾貝爾新聞獎」。 文如其人。真正與洪先生見面、交談,更感到他人生的豐富、色彩的斑斕。聽他侃侃而談,談文學、談人生、談宗教、談商場、談保健養生……在座的一民兄讚聲道:要是寫成「生意經」,很有參考價值!洪先生的感恩思想更令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無兄無以有今日;兄無我無以享長壽。」他竭盡全力,報答大他二十多歲的哥哥的養育之恩。    

slide

(二十一) 12. 董 筆 評「我 的 記 者 生 涯」(上 )

「我的記者生涯」寫得感人肺腑﹝一﹞ 董筆 讀完「我的記者生涯」深深感嘆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初出茅廬從業新聞記者,為真理 ,為公正而出生入死 ;為平衡 ,為忠實的報導而臨危不懼 。由「記者不因活命而失節」便可一覽而盡。我掩卷沉思 ,一幕幕悲壯履險的情景盤旋在腦海中 ,歷歷久揮不逝。 這十四篇文章都是「授人以漁,終生之用」;而不是「授人以魚,三餐之需」。篇篇書香掩掩 ,卻含蓄不直接記述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 ,引而不發 ,欲說還休,讓讀者去深入體味,真是玄妙。 「我的記者生涯」是勸人在任何困難挫折都不改其優良品德和高潔情操,破鏡不改光。做事做人要善始善終,不可有始無終,做學問要「溫故知新」。 這十四篇都是寫實傳記 ,寫洪文先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事外勤記者新聞採訪的記實事跡。以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齡計算 ,洪君那年不會超越十八歲 ,年紀輕輕就一筆舉千鈞,一紙百萬兵。莫怪新閩日報會計室的半老貴婦匿稱他是「女孩子」;警察的伙伴嬉稱他是「怪人」,其實他是好漢一條 ,濯清蓮而不妖 ,苗而秀;秀而實之輩 ,令人佩服。 文章以「古人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引用歷史經典,旨在激勵人臨危莫懼;遇難不茍且,不逃避。道雖邇,不行不至。舉名臣大將不屈不撓的精神 ,是「以人為鏡 ,可以明得失。」事雖小 ,不為不成。志不強行不果;志不立 ,天下無可行之事,智者所不齒。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洪文先生兼而得之。由「我無兄無以有今日」便可一窺全豹。他心似雙絲網 ,中有千千結。飲水思源,知恩圖報 ,不沽名釣譽。「兄無我無以享長壽」,「不論病況輕沉 ,每每相陪就醫」,這是洪文先生平生一片心。他與其兄的「皮毛依附」的情景 ,實是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丈夫非無淚,不灑生死間」而已。「名醫滿堂不妙手」,更是生死兩茫茫,多少淚珠無限恨 ,何處言淒涼 ,叫人心酸。 洪文先生不是一個「掩目捕雀」的人 ,而是膽大心細 ,任事果決的做人;做事追本窮源 ,抽絲剝繭。他深深了解可貴的學習要有刨根問底 ,不是滿足於一知半解 ,否則「鑽研」便不能更上一層樓。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要有超世之才 ,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這是警世之言。 勸人為善 ,人達要兼善天下 ,至少也要兼善隣里。「不要等到鋃鐺入獄才想明白 ,犯法都得坐牢」,要如荊人須知玉貴。他進入大牢採訪當事人 ,身在虎穴…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